
幼兒園如何進行師資團隊建設與管理
發布者:edkadmin 瀏覽次數:489次

每到春夏之交,醫院兒科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便多起來了。近期,各新聞網頁上類似“皰疹性咽峽炎進入高發季”、“親吻會導致患兒皰疹性咽峽炎”的報道也屢見不鮮,引起了大量家長及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。
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常常表現為突發高熱、哭鬧等,甚至體溫>40℃,病情“來勢洶洶”,常常讓患兒家長擔心不已。因此,有的醫生會預防性應用抗生素、常規給予抗病毒藥物,這樣做對嗎?同時,親吻真的會導致皰疹性咽峽炎嗎?
診斷
急性發熱、咽部皰疹為典型表現
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。特征為突起發熱和咽喉痛,起病2-3天內口腔黏膜出現灰白色皰疹,周圍繞以紅暈,多見于扁桃體前部,但也可位于軟腭、扁桃體、腭垂、舌部等。在發病后的24小時內,水皰破潰變為淺潰瘍,多在1-5天內愈合。大多數為輕型病例,有自限性(1-2周)。
皰疹性咽峽炎識別
皰疹性咽峽炎多見于3-10歲的兒童,好發于夏秋季,潛伏期3-10天。
本病多以突發高熱開始,24-48小時可達高峰,升至39-41℃,伴頭痛、咽部不適、肌痛等,嬰幼兒常有嘔吐、拒食,甚至發生高熱驚厥;年長兒童及成人常見嚴重的咽痛、吞咽困難、四肢肌痛、厭食乏力等。
咽部出現灰色小丘疹后,24小時內發展為水皰和潰瘍,其周圍繞以1-5mm的紅暈為特征性的病變。皮損常見于扁桃體前柱、軟腭區緣和腭垂。
經1-5天潰瘍愈合,一般3天內退熱,癥狀消失。本病愈后良好。
病原體
皰疹性咽峽炎
皰疹性咽峽炎可以由腸道病毒引起,也可以由非腸道病毒感染所致。以柯薩奇A組病毒(1~6、8、10、22)、皰疹病毒、EB病毒較多見,偶爾也由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引起。
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,大概有20多種,但最出名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腸道病毒71型(EV 71)。重癥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。
診 斷
皰疹性咽峽炎
僅于口腔咽腭部位、腭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現皰疹。
手足口病
手、足、臀、膝關節、肘關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、皰疹。
部分手足口病患兒口腔未見皰疹,但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現皰疹,之后再出現手、足、臀、膝關節、肘關節等部位的皮疹。
與普通感冒的鑒別
由于皰疹性咽峽炎初期癥狀與普通感冒區別不大,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感冒。區別如下:
普通感冒
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,表現為中低熱、流鼻涕、鼻塞、咳嗽、疲倦、食欲減退。
皰疹性咽峽炎
由柯薩奇A組病毒(1~6、8、10、22)和其他腸道病毒、皰疹病毒或EB病毒引起。有一定的傳染性。癥狀多表現為突然高熱,可伴嚴重咽痛、吞咽困難、唾液分泌增多、食欲減退、乏力等。口腔內的皰疹是最重要的鑒別點。
如何預防皰疹性咽峽炎?
皰疹性咽峽炎以糞-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,通過飛沫、接觸等方式也可傳播。這也就意味著,大人親吻孩子也可能傳播。不過,家長不必過分憂慮,做好個人衛生,如勤換外衣褲、洗手、漱口等就能有效避免可能的傳播。
平時引導孩子養成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凈水等良好的生活習慣,預防病從口入。要勤通風,督促孩子加強鍛煉,增強抵抗力,多休息,讓孩子少去人多、空氣不流通的地方。